重点报道
首页 > 资讯中心 > 重点报道


茅洲河黑臭底泥“美容记”


发表日期:2020-10-16 作者:邓健健 邓军伟 摄影:罗玉龙 叶旺 【字号: 分享

日前,广东省委副书记、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做客中央电视台《对话》栏目时这样描述曾经的茅洲河:“是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,臭气熏天,墨汁什么颜色,茅洲河就是什么颜色”。如今,茅洲河两岸草木茂盛,河水清澈见底,连片的浅滩湿地孕育着勃勃生机,尤其是燕罗湿地和万丰湖湿地公园已成为深圳必去打卡 “网红”之地。 茅洲河综合整治项目众多难题中,有一项世界性难题,那就是茅洲河污染底泥的处理与处置,攻克它是项目成功的关键。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电建人,发扬自强不息、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,攻坚克难、迎难而上,创造了茅洲河畔的奇迹!

——题记

茅洲河畔“非常道”

《老子》开篇即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茅洲河从泥黑水臭鱼鸟绝到河清草香白鹭飞翔的治水之道,并非一蹴而就,针对反面典型茅洲河,电建人探索出了治理的“非常道”。在茅洲河治理过程中,积累几十年的河道污染底泥量达 400多万立方米且污染程度不一,成分十分复杂。必须规模化、必须工厂化!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,公司开始筹建茅洲河1号底泥厂。

建底泥厂面临的第一道难题,就是工艺路线怎么定,当时业内有很多不同的声音,茅洲河该不该清淤,清多少,清出来那么多底泥怎么处理,最终到哪里去都成为棘手问题。为了打消政府有关部门的疑虑,勤奋聪明的电建人,在大量取样、试验、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,创造性的提出了污染底泥工业化处理技术,该系统技术重视前置预处理,在实现污淤泥逐级分离减量化、无害化的基础上,实现资源再生,直接在茅洲河综合整治中加以利用,多余部分还可供应社会消纳,不仅大大降低后期处置的技术难度,还大幅减少了处置量。最终,这一方案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及专家们的充分认可。
      方案确定了,说干就干!时任茅洲河底泥厂第一任项目经理,回忆起当年建厂时的情况,他记忆犹新:“茅洲河底泥厂建设时间紧、任务重,从第一铲土动土施工到第一块泥饼产出,仅用了一个半月,电建效率、深圳速度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印证。底泥厂厂址在茅洲河畔的一片滩涂地,为了打牢基础,地基整体抬高了1.5米,打了几十米基桩;而当时又恰逢雨季,厂区基建施工基本都是在雨中进行,下大雨就停工一会儿,等雨小了继续施工,下小雨基本不停工。” 
    在克服了雨季、软基等各种困难后,2016年5月,亚洲最大,国内第一座工厂化、现代化底泥处理厂——茅洲河1号底泥厂在茅洲河畔落成,月处理能力达15万立方米,具备年处理底泥100万方的生产能力。数百万方的底泥,开始从茅洲河流域各个河床中,流向这座大工厂。

“电建方案”解决世界难题

为能及早判断底泥的受污染程度,在前期勘测的基础上,公司成立了中国电建水环境治理研究实验中心,调集科研骨干专门进行水质和泥质检测,为不同污染成分、程度的底泥及时调整“药方”。

 大量的前期工作没有白费,在这座神奇的“美容院”,通过运用各种新技术,黑臭污淤泥重塑“金身”、变废为宝,黑臭底泥处理后形成余水、垃圾、余砂、余土四种产物:余水经过处理后达标还河;垃圾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;余砂清洗后资源化利用,成为建筑用砂;余土,一部分用作工程回填土,一部分用作原料制成陶粒,而用陶粒制成的各种透水砖,透水性能良好,已成功应用于茅洲河沿河景观带建设,真正实现了河湖污染底泥处置的资源化利用。期间,形成了从环保清淤、污泥运输接收、垃圾分选、泥沙分离、泥水分离、调理调质、脱水固化到余水处理等一整套关键技术,创造了2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、12项软件著作权和7项省部级工法,实现了河道污染底泥的“减量化、无害化、稳定化、资源化”处置,引领了河道污染底泥处置技术新方向,也为国内河湖污染底泥处置提供了“电建方案”。

 茅洲河底泥处理厂是目前世界上处理能力最大、生产效率最好、运行效果最好,产业链最完整的底泥处理厂,荣获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生态类唯一银奖。

底泥气味的“小秘密”

底泥处理行不行,气味上见真章。“茅洲河底泥处理厂建成初期,一进厂区大门,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味;而现在即使在处理厂内,也闻不到臭味,这是为什么呢?”当这个问题抛到茅洲河底泥厂现任项目经理邓军伟面前时,在底泥厂工作了近五年的他自豪的讲到:“有两个主要原因,外部原因是起初茅洲河污染十分严重,清理出的淤泥成分复杂、奇臭无比,经过公司几年的治理,现在干流、支流污染底泥已全部清理完毕,外源得到了彻底治理;内部原因是,底泥厂自建成以来,针对茅洲河污染底泥的黑臭特点,公司进行了大量的研发试验,通过自主研发专利产品,有效分解了底泥中的有机质,降低了污染底泥中臭味,因此即使进入厂内也闻不到臭味。”

 如今的茅洲河底泥厂分为三个厂区,不仅圆满完成了茅洲河综合整治项目全部环保清除淤泥处置任务,为茅洲河顺利实现水质考核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,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承担了底泥厂周边的小湖塘库、小微水体、市政管网黑臭底泥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,得到了周围居民的一致好评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。

从2016年茅洲河的第一铲污染底泥挖掘,到2020年6月茅洲河污染底泥的彻底清除,茅洲河底泥处理厂也见证了深圳母亲河的蝶变。

鸥鹭齐飞的新“网红”

2017年11月,中央电视台《走进科学》栏目以茅洲河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为典型案例,分“诊病黑臭水”“黑臭泥变身记”两个专题片展示电建治水成效;2019年8月,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“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—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”专题播出茅洲河旧貌换新颜,昔日黑臭一去不复返。此外,近年来,新华网、《南方日报》《工人日报》等各大媒体、报刊争相报道茅洲河治理成效,一时间,茅洲河成为了深圳的“网红河”。

 茅洲河水质的提升、环境的改善,受益最大的还是两岸百姓。“以前经过这里,都要捂住嘴鼻,太臭了。”6月份,中央媒体团的记者再次走进茅洲河,住在茅洲河边的市民告诉记者,自从茅洲河治理好后,这里便成了附近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。她常常带着孩子到燕罗湿地公园野餐,享受这碧水蓝天下的幸福生活。

 乘船摆渡在深圳河上,绿树、青山、白云、蓝天以及高楼、大厦,两岸的风景接连映入眼帘,不时有白鹭掠过两岸的红树林,也不时有鱼儿跃出河面尾巴带起涟漪。“船老大”的喊声盖过了发动机声:“你看!全是鱼!”这是对每一位参与过茅洲河治理的电建人最好褒奖!


底泥厂鸟瞰图

底泥资源化利用后的产品

泥饼出厂

实验中心






  浏览次数: 912 次 
打印本页关闭